财报背后的故事(七):企业对外投资的那些事
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
企业的资产负债表,是三张表的第一张,新手喜欢看利润表,老手看资产负债表。之所以资产负债表最重要,其一,资产负债表是结果,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都是对资产负债表变化过程的解释;其二,资产负债表不不好造假,黑白分明,利润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任人打扮,其重要性自然大打折扣。
资产负债表如此重要,我们有必要挑一些比较难理解的科目进行重点说明,今天就说说企业的投资性资产,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、持有至到期投资,可供出售金融资产、买入返售金融资产、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性房地产,下面一一介绍。
金融资产主要包括股票、基金、债券、权证等金融衍生品,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里面可以放在交易性金融资产,可以放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,还可以放在长期股权投资。
交易性金融资产,是企业并不打算长期持有,只是想通过买进卖出赚取差价,如果持有的是股票,说明企业只是个炒股的,没打算当股东。此类金融资产一般在公开市场上都有报价,且交易活跃。
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化,直接反映在利润表上,股价涨了,就是当期利润,反之,就是当期亏损,简单直接,毫不含糊。但是,交易性金融资产价格变化带来的利润或亏损,税务局不承认,税务局只看最终兑现,因此,兑现之前涨涨跌跌带来的浮盈浮亏,就成了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者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一个重要来源,忘记递延所得税的同学,可以去翻看一下《财报背后的故事(四):八一八企业究竟要交多少税》。另外,对于买卖交易性金融资产过程中产生的费用,计入当期费用,不算作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初始成本;对于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过程中产生分红,计入利润表“投资收益”科目,都可以直接影响当期利润。
可供出售金融资产,是说企业还没想好怎么处置,可能会长期拿,也可能随时卖掉。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,其公允价值变动并不反映在利润表,而是体现在所有者权益部分的其他综合收益,价格变动就只影响所有者权益,等到出售时,按买卖价差计入利润,同时把持有过程中累计的其他综合损益进行结转。
同交易性金融资产不同,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用买入成本和交易费用作为初始成本,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发生的减值损失和汇兑收益,分别计入利润表的“资产减值损失”和“汇兑收益”科目。持有期间获得分红,计入“投资收益”。
顾名思义,长期股权投资就是对其他公司的股权投资,并且还是准备当股东,长期拿的,但是,股权比例不要,不是有几股股票就能算的,一般来说,持股比例如果低于20%,那就只能放在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,只有大于20%才能算长期股权投资。根据持股比例高低,还可以分为联营(20-50%)、合营(根据合同约定持股比例)、控制(大于50%)。
联营一般指有权参与投资对象的决策,可以施加重大影响。合营指根据合同大家对投资对象共同控制,重大决定需要合营各方一致认可。控制也就是子公司,如果持股100%就是全资子公司,如果形成控制,财务数据就可以并表处理。
同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同,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化,不会对公司利润和净资产产生任何影响,产生影响的只有投资对象的利润和分红,并且,又根据是成本法或权益法计量,而产生不同影响。
权益法,按照持股比例把投资对象的利润计入公司利润,如果投资对象没有实际分红,则新增的利润加到投资成本上,如果产生了分红,则在投资成本上减去分红金额。成本法,投资成本始终保持不变,如果投资对象产生分红,就计入“投资收益”,影响当期利润。
名字有点高大上,其实就是一种抵押贷款,抵押物通常是证券、票据、贷款等。比如,我有100万的国债,先90万卖给你,但是我们签好合同,三个月后我会以91万再买回来,如果到期,我没有来“返售”,那么抵押物归你,对你来说,这账上的这90万国债就是“买入返售金融资产”。其实换个角度还可以这么看这笔交易,就是我拿100万国债抵押给你,借出来90万,约定3个月的利息是1万。
买入返售金融资产,其实很类似于前段时间国海证券萝卜章事件,爆出来的债券代持问题。
对于做债券的,经常通过,多次借款加大杠杆,比如,我有100万,买了A债券,抵押出去,借出100万,再买A债券,再抵押出去,借出100万,再买A债券,……这样虽然我只有100万,但是经过了10次循环往复,我手里拿了1000万债券。这样我赚取债券的收益,对手方赚我借款付出的利息,如果我判断正确债券涨的比利息多,我就发达了,比如,如果债券收益率是10%,利息是5%,我这么一折腾100万本金就赚了50万,但是反过来,如果债券收益率不及预期,甚至为负,那么故事也就反过来了,比如亏损10%,那么我就亏了100万,再加上要付的利息,我就亏了150万,要知道本金也才50万哦,所谓,成也杠杆,败也杠杆。
萝卜章事件就是债券出现崩盘下跌,国海证券翻脸不承认,抵押的债券不要了,借的钱也不还了,责任都推给了临时工和萝卜章,最终高层出面,让国海自己认账,才算了结。自己约的炮,含泪也要打完。
持有至到期投资主要指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,比如,100万公司债,利率5%,持有期限为5年,那么每年在利润表计“投资收益”5万,如果真的收到现金,则在资产负债表上增加5万现金,如果没有收到,则“应收利息”增加5万。此类资产价格的变动,既不影响公司的净利润也不影响净资产。
由于债券的价格不总是同债券的面值一致,这样就会出现两个利率:票面利率和实际利率,这两个利率的区别和计算方法,我们可以从一段被人遗忘的过去说起。
财务知识太枯燥,咱们穿插一点历史故事,给各位解解闷。其实,人生像极了一段投资的旅程,选对了方向,押宝坚持,终守得云开见月明,这不就是价值投资的真谛吗,选错了方向,及时止损,我们还可以重新开始,这也是投资必须有的风险控制啊,坚守还是止损,个中矛盾纠结,不正是我们人生的真实写照吗?我们一生中都会面临很多选择,不同方向上的下注,会决定我们人生的高度。选择比努力更重要,持之以恒百折不回和执迷不悟一意孤行,或许只是一步之遥,人生就是投资,千千万万人的人生汇成的历史,到处都闪耀着投资的光辉,扯远了,书归正传,我们来看看马关这段心酸往事。
马关条约借款:
1898年,甲午战争,大清帝国30年洋务运动练就的花架子,被日本人乱拳打死老师傅,裱糊匠李鸿章,以李氏一家抵日本一国,岂有不输的道理。春帆楼前,被刺中枪,血染官服,李中堂想到的是“此血可以报国矣”,子弹尚未取出,在病榻前抓住机会,一点一点的磨,从3亿两白银硬是磨到2亿两。明知这是一口“卖国贼”的大锅,可还是要背上身,操劳一生,父子同行,终落得如此下场,可想李鸿章举起笔时,心中是何等的悲愤,竟在条约上画出一个“肃”字,“日本将成为终世之患!”,字字泣血。
战胜国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陆奥宗光的签字:
战败国大清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的鬼画符:
不过,这不是我们要说的重点,重点是清政府怎么赔?清政府当时的情况是,一穷二白,烂命一条,除了借款,别无选择,清政府在海关总长英国人赫德(著名职业经理人,死后封太子太保)的居间介绍下,向汇丰银行和德华银行借款1600万英镑,年息4.5%,折扣83%,期限45年,这笔贷款就可以算做一笔持有至到期投资。银行最初投资成本是1600*83%=1328万英镑,第1-44年,4.5%就是票面利率,每年年底收取1600*4.5%=72万英镑利息,最后一年收取本金1600万英镑+当年利息72万英镑,但是每年记录的投资收益是上一年摊余投资成本乘以实际利率。这笔投资的实际利率,可以按照下面这个方程计算:
72/(1+r)+72/(1+r)^2+72/(1+r)^3+……+72/(1+r)^44+(72+1600)/(1+r)^45=1328
拟合计算后,实际利率大概是5.53%左右。
对于债权方,这笔持有至到期投资,每年底可以这样记账:
第1年年底:现金流入72万英镑(利息收入),投资收益73.48万英镑(用实际利率5.53%计算的收益),收回成本-1.48万英镑(利息收入和投资收益之间的差值),摊余投资成本1329.48万英镑;
第2年年底:现金流入72万英镑,投资收益73.56万英镑,收回成本-1.56万英镑,摊余投资成本1331.04万英镑;
……
第45年年底:现金流入72万英镑,投资收益87.81万英镑,收回成本-15.81万英镑,摊余投资成本1600万英镑;
第45年年底:现金流入1600万英镑。
高晓松在他的晓松奇谈里面里特别提到过借款折扣这事,他是想说帝国列强是多么黑,其实,如果借款期限比较长的话,这个折扣年化下来并没有多高,这基本上还算是个商业行为,说实话,对于这么个风雨飘摇随时要倒台的老大帝国,5.53%这个利息其实不能说是强买强卖。话说,这笔贷款,一直到民国还在还,到蒋介石,也没有赖账,主要是不敢得罪英法,如果到新中国估计就不还了。
投资性房地产就是不以自用为目的,以赚取租金和升值为目的而持有的土地或地产。
投资性房地产的记账方式包括成本法和公允价值法两种,一处地产只能二者选其一,并且选定后,不得变更。成本法属于相对保守的处理方法,就是按照获取成本算作初始成本,按年累计计提折旧费用,产生的租金计入其他业务收入。
公允价值法里面道道就多了,不再计提折旧,并且价格变化计入“公允价值变动收益”,直接影响当期利润,同交易性金融资产类似,公允价值变化带来的浮盈浮亏,税务局是不认可的,同样会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。对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带来的利润变动,投资者也同样要谨慎对待。
商誉是指能在未来期间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,或一家企业预期的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(如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)的资本化价值。
这段拗口的定义,用俗话解释一下,商誉是指企业价值中超过净资产的那部分, 理论上来说,这部分价值是由公司一些无法财务计价的资产带来的,比如,品牌、优质的客户资源、良好的管理机制等等,但是,企业自身的商誉是无法计算的,只有在企业被收购的时候才能通过收购价来体现,收购价超过企业净资产部分的金额就是商誉。
对于上市公司来说,商誉主要是购买企业投资成本超过被合并企业净资产价值的差额,这里收购的企业主要是指控股、可以并表的企业,收购并表后,被合并企业的净资产并到合并报表的净资产,企业付出的超过净资产部分的代价,就算到商誉里面。
商誉不需要摊销,不用折旧,需要计提资产减值(但这个,很主观)。所以,企业收购很容易出现做低净资产、做高商誉的倾向,这样将来收购过来的净资产,就可以少计提折旧,也就是减少成本支出,增加利润。
商誉高低,可以体现出来收购的溢价水平,比较高的溢价,就会产生比较高的商誉。另外,商誉其实是比较虚的一块净资产,所以在计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时候,首先就要把净资产里面的商誉扣除。
经常性的高溢价收购会产生巨额商誉,比如,之前爱财君分析过的奥飞娱乐(2015年底,净资产48亿,商誉居然占到25个亿),对于此类公司要小心对待,特别是上市公司高溢价收购大股东的资产,往严重了说这是有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嫌疑,此前,爱尔眼科收购大股东医院也受到了小股东的质疑,引起股价调整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2dufKEGZS9aLDdkhb-r2fg
历史的今天:
- 2018 : 七月,你好!(0)
-
财报后面的故事(五):巴菲特怎么看财报
市场就像上帝一样,帮助那些自助者,但是不同的是,市场不会原谅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。 巴菲特作为价值投资的一代宗师,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,股神有多牛呢?普通...
-
财报背后的故事(十二):并购重组姿势知多少
最近,爱财君在分析连锁药店行业,由于该行业整体处在跑马圈地阶段,公司上市圈钱以后,都开始大规模的并购重组,姿势多多,我们正好可以有机会聊聊企业并购重组中涉及的财务处...
-
财报后面的故事(九):银行业财务分析
不知不觉,我们已经讲了八期财务知识,主要内容讲的也差不多了,接下来讲点特别的,聊聊银行和保险。相对于其他行业,银行和保险的经营模式都比较特殊,需要专门的财务知识才能...
-
财报背后的故事(十三):财务指标面面观PART1
之前,我们讲财报,说的都是对财务数据本身的分析,属于一个数一个数的看,今天我们聊聊,怎么看两个数、三个数、多个数,也就是根据财报上不同科目的单个数据,生成一些财务指...
-
财报背后的故事(三):现金,现金,还是现金
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上一篇《利润利润,知多少》,我们主要讲了利润,企业存在目的和价值就是赚钱,那么问题来了,有了利润,企业就赚到钱了吗?答案是,不一定。企业有没...
共有 0 条评论